阿根廷处在安第斯褶皱山系和巴西—乌拉圭地盾南部。地质构造显示西部受挤压,东部为拉张。全境最古老的岩系为出露在坦迪尔山脉的前寒武系结晶岩基底,为一套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年龄约18亿年,为巴西地盾的南延部分。
古生代首次海侵是中寒武世至中泥盆世,主要在安第斯地槽区。加里东运动使地层褶皱隆起,地槽向西迁移。海西运动使上古生界变形,伴随有较小的花岗岩侵入体。在北部安第斯前带,中等隆起的泥盆系及更老地层之上,有海相和部分陆相的密西西比系,包括冰川和冰海砾岩。在东部,在准平原的结晶基底上为内陆盆地,一直到三叠纪,沉积了红色岩系,然后隆起并再次遭到剥蚀。这种冈瓦纳沉积广泛分布于查科至萨拉多盆地下,并出露于巴拉那盆地 (台向斜)。
早中生代,阿根廷西部和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区为广泛的火山喷发和陆相红色岩系。随后在西缘边境一带为地槽盆地,于南纬 36°至40°向东为海湾沉积,即圣豪尔赫湾盆地。侏罗纪晚期,由于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分离,阿根廷东部海岸地区形成断陷盆地,海水沿裂谷侵入,接受晚侏罗—白垩纪沉积。晚白垩世—第三纪中期,西部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形成褶皱和冲断层,构成阿根廷现今的构造面貌。第三纪时,整个安第斯山区、巴塔哥尼亚地区和部分西北地区,以广泛的火山活动为特征。第四纪时,安第斯山区继续隆起上升,火山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构造演化的不同,全境可划分为七个大地构造单元,即南安第斯褶皱带、查科潘帕台坳、巴拉那台向斜、塞拉潘帕地块、巴塔哥尼亚地台、亚安第斯和前科迪勒拉过渡坳陷带。在一些大地构造单元中,还可划分出一些二级构造单元。